【资料图】
8月29日,在“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研讨会上,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定贵围绕创设“屯堡学”的依据、从学科要素看屯堡学的构建途径、从知识生产看屯堡学的研究架构、从学科组织看屯堡学构建的学术运作、屯堡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及当代价值五个方面,作了《由屯堡文化研究到“屯堡学”构建的思考》的主旨发言。
“屯堡学”什么时候提出的?张定贵表示,从1902年开启屯堡文化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戏出国”的开始及随后“屯堡文化热”数十年的备受关注,多层面、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观照使黔中屯堡成为国内外罕见的地域文化现象,并且在历史、地理和众多文化事象等方面的解读、解释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张定贵看来,以黔中屯堡为研究对象,并兼顾黔中之外的屯堡现象,借鉴学科论的思想,屯堡学的构成可以包括学术史、研究材料、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向实践的转化五个方面。
“基于屯堡实际,将‘研究材料’中的史料与学术史合并同类,个案调查资料独自为一部分,屯堡学的构件可用‘史’‘案’‘论’‘术’‘用’五个字概括。”张定贵说,屯堡学的研究架构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宏观包括屯堡学的学术史研究、本体构成研究、价值意义研究等,中观包括屯堡与外部相关因素的研究、与屯堡相似的地域文化研究等,而微观则包括屯堡史料的搜集整理等历史研究及屯堡妇女服饰、民居建筑、乡土器物等文化事象研究。
之后,再设计学科发展目标、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创建学术信息载体并改善物质资料建设,在这些基础上,屯堡学就能成为一门以特定乡村为对象,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多范式的、综合性的地方学,具备综合性、乡村性、系统性、创新性、理论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娜 向莹 杜延卿
编辑 张赛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聂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