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门 > 正文

对谈|王志文:我更愿意演坏男人

2023-08-15 01:35:36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潮新闻客户端 苏恩祺 赵偲源

(本文为对谈与观众提问环节节选,相关现场请戳链接提取)

问:首先想问一下王志文老师,您在什么时候确定要走演员这条路,并愿意为其燃烧自己的生命?


(资料图片)

王志文: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我还在读初高中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当时从那种九寸黑白电视机里看到了滑稽戏等等文艺节目,当时几个老艺术家演出完,大家都看得特别开心,我觉得这些人很了不起,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也就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做这样的工作的愿望。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在家人的支持下,跟着学校、青年宫等等这些地方专业的老师学习,再之后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又遇到了很多的贵人,就这样一路走到了今天。其实主要也就是坚持吧,我一直拿出玩命的状态,下定决心跟它死磕,绝不说打一炮换个地方或者怎样。

问:现在您已经被称为全网的“台词总教头”了,对这个事情您怎么看?

王志文:这个说法搞得我像是林冲一样,其实谈不上什么“总教头”,我觉得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那点事做好而已。比如说背背词儿、说说词儿,这不过是我做演员的本职工作而已。我想,尽量地把背和诵这两件事做出点进步,让自己如意一点儿,也让听者悦耳一点儿,这样才算是对得住我的工作。如果对一个职业本身需要的能力都懈怠以对的话,那不如换个职业,不要做这个工作了。他们经常说我是“天花板”,我说别这样,把我搞得好像是搞装修的一样,我们其实都是为了达成某一个目标的一份子,大家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这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事情。

问:王志文老师实力强悍,哪怕是在一些“烂片”里,您也都是光彩夺目的,想问一下您在剧组和其它演员相处的如何,是不是大家都觉得面对您的时候会有很大压力?

王志文:我觉得人与人得相处本来就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事,我很希望跟每一个人建立不错的关系,但是时间长了或者通过其它某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可能我们不是一路人之后,我就会有一些相处方式上的调整。我也不太愿意跟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因为大家如果要在一起工作的话,其实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每个人的做法、性格、行事方式又是那么的不同,要把它统一在一个目标、一个集体里,必然每个人都会受到一些伤害,我也一样,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的话,受点这样的伤害又如何呢?在这一刻其实真的应该要忘掉自己的。

问:一般情况下,影视剧里,导演演员都得想办法把自己往高了演。但您不一样,您的身高足有一米八,而您在《黄金时代》中却要饰演只有一米五八的鲁迅,想问问您,您是动用了什么手段克服这二十多厘米的身高差,成功把自己演矮的。

王志文:首先要说的是,鲁迅的高度不是由其身高决定的,同样,王志文的高度也不是由他的身高决定的。具体到《黄金时代》,我们刚开始拍摄的时候,许鞍华导演以及其他摄制组的成员也会讨论身高问题,但我对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关心,他们来和我讨论的时候,我没有给予什么回答。我认为在《黄金时代》这样一部电影里面,鲁迅的身高不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当然,许鞍华导演在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些她的解决方式,比如尽量让鲁迅不要站着,而是坐着或者半躺着,这样也就减少了和其他人或者其它参照物出现比较的机会。但我想如果有观众喜欢并且认可《黄金时代》中的鲁迅形象的话,一定也不会那么在意身高这个问题。

问:我们都知道今天很多演员在接戏的时候会挑剧本,比如一定要演一个正面角色来维持住自己的荧幕形象,但您似乎到今天依然很喜欢接一些反派角色,想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志文:说实话,如果就把角色分为好人和坏人这两类让我选择的话,我自己是更愿意选择演你所谓的坏人的,因为演坏人更有“作为”。作为一个从业三十多年的演员,我当然希望选择那些能让我有更多施展空间的角色。我们现在影视剧里的很多好人被塑造成了一种非常单一、平面化的人,但演坏人不一样,演坏人很好玩,从我的专业的角度来说,演坏人能让我更有快感。

问:在这里想代表年轻人问一个问题,您怎么看待《天道》、《黑冰》这样的电视剧现在在b站年轻人当中大为火热的现象,以及您在饰演丁元英这个角色时的一些台词和表现被年轻人奉为成功学或者人生哲学的圭臬,您对这样的现象怎样看待?

王志文:能在当下得到年轻观众的选择,是我的荣幸。《黑冰》是在本世纪初的时候,二十多年前制作的,《天道》也有18年了,这两部剧应该说时间已经比较久远了,如果还能够在一些年轻人的网站上得到他们的选择的话,我真的要感谢他们。而谈到里面的台词和表达,我们也应该关注到那些幕后的英雄。比如《黑冰》的编剧钟道新先生,他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杰出的作家,钟先生对于《黑冰》的帮助和付出,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忘的,但是观众可能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大部分的可能就是了解剧中人或者其他一些导演等等,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去查一下,在百度上会有的,他有很多的好作品可以是供大家来分享的。

问:您是土生土长上海人,但像《皇城根儿》中的王喜、《过把瘾》中的方言都是北京青年,而且京腔也很重,这让很多观众都误以为您是北京人。到了2019年的电影《最长一枪》中,您开口讲上海话了,这又让很多观众诧异您原来是上海人。您截止目前的演艺生涯,也可以大致被分成北京时期和上海时期,在这个多少有点粗暴的分期中,您可以谈谈北京和上海时期分别给您带来了什么吗?

王志文:有关去北京这件事,我高中毕业18岁那年(1984年)是全国第一次不再由各大艺术院校自己组织考试,而改为统一高考,这样一来,对我而言艺术院校的考分我还能拿不下吗?最终北电和上戏我都考上了,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了选择自己去处的机会,最终在填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北京。对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和家人,他们对我的选择从来不会加以阻碍,我也想说,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去处,尊重他的选择,这样一定会给他以滋养。说回北京和上海的分期,我其实很认可这种“粗暴”的划分模式,因为确实我待过的时间比较长的城市就是帝都和魔都。在北京经历了一定的吹打再回到我出生的地方之后,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成为了我极为珍贵的养分。

问: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演了那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想请问您在演绎那么多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了很多次不同的人生之后,还会对新的人生充满激情吗?作为一个饰演了很多成功角色的优秀演员,您是如何将自己从剧中的人物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的呢?

王志文: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理解的就是历尽千帆,归来是否还是少年对吧?我觉得年龄肯定是回不去了,但是我们每一位都可以保持一份你喜欢的心情,激动倒不一定,但那种我喜欢的心情我是一定会保持下去的。

而第二个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不太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演员,对于剧中的角色其实一直是持一种审视态度的,当然在制作和拍摄的过程中可能感性些,但我在日常生活里面会用比较理性的态度去观照他。就如同假如你知道我拍了什么戏,就会开始进行一定的想象,比如这个人演出来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当最终呈现出来的超出你想象的时候,你有可能会觉得满足,也有可能会觉得不满意。我每天在拍摄的时候其实也都在考虑我在饰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哪些东西是需要的,哪些东西是不必要的,当一直在做这种选择时,也就不太会深陷其中,因为实际上我随时都可以看到它。

问:今天的主题是“狂人”,我们都知道“狂人”的两大特点是个人主义的以及背离传统规则的,请问王志文老师,这样的“狂人”在今天以及在将来是否还有可能继续存在呢?

王志文:我很喜欢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当然脱离不了时代,所处的环境是没有办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力争去做一个内心自由的人。真正在一个无法回避的环境当中去求索那一份自由,我认为这就是“狂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相关阅读

大家爱看

“已离职,还剩8350工资没结清”,延安山丘酒吧:店面已倒闭 “已离职,还剩8350工资没结清”,延安山丘酒吧:店面已倒闭

“已经离职了,但是还有一笔工资8350元没结清。”8月14日,延安市民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