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将3000年民间传说想象成真,《封神第一部》干得漂亮
(资料图)
本文作者:川美眉
中国首部国民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7月20日正式上映,上映38天票房突破24.55亿元,豆瓣评分7.9(我以为数字还会上升)该片由乌尔善执导,费翔、李雪健、黄渤、于适、陈牧驰、娜然、夏雨、袁泉、王洛勇、此沙、武亚凡、陈坤等出演。
说实话,我比较偏爱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如果剧本王炸的话,对人性的挖掘可以是血淋淋的,再有优秀电影演员的演绎,会震撼你的灵魂,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当然,好的神话电影,它有史诗般的雄浑壮丽,首先就勾摄了你的视觉视野,犹如一幅瑰丽如画的长卷,收割了你的审美品味,让你酣畅淋漓,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即是如此。
1.努力讲好中国人自己的神话故事
天寒地冻,杀气逼人。大商二王子殷寿(费翔饰)带领亲手调教的质子旅和殷商大军征讨叛乱的冀州侯苏护,却无意间解除了轩辕坟中妖狐的封印。妖狐附身苏护之女妲己(娜然饰)的身上,被殷寿带回朝歌献给父王和王兄。夜宴之上,大王子智乱神迷,拔剑弑父。在此之后,殷寿继承王位,而天降灾异又迫使他做出自焚祭天的决定。
与此同时,昆仑仙人姜子牙(黄渤饰)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期救拔苍生。在朝歌期间,他觉察到殷寿的残暴,遂匆匆逃离。另一方面,曾视殷寿为明主的王子殷郊(陈牧驰饰)以及西伯侯质子姬发(于适饰)也发现了商王的私欲和妲己的诡异之处。
阴云密布的朝歌,即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这部电影依据两部原著《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前者成书于明清文人的反复修改和增删,版本众多;后者成书于宋元时代。两部作品体量庞大,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登场人物错综复杂。导演乌尔善带领编剧团队,进行了近五年的讨论和创作,确定采用“三部曲”的叙事风格,将流传于民间三千年的武王伐纣故事融进封神榜神话中。对人物和情节细致梳理,在传承经典的前提下带来诸多创新与改编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登上大银幕就“封神”了。
开篇宏大的战争场面,皑皑白雪的严酷寒冬季节。冀州侯苏护的儿子作为商朝廷的质子恳求父亲放弃叛乱,归降商纣王,不惜以死劝谏父王。然而,苏护毫不为动,亲眼看着亲生儿子拔剑自刎。于是两军对垒,打得人仰马翻,结局自然是商王次子殷寿率众商军决胜还朝。
庆功宴上,大王子弑父,大将军商王幼子(太子)殷寿即位,他是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在位期间倒行逆施,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终至众叛亲离,陷入绝境。
电影三条线,一是商王朝的宫廷政变殷寿的主导作为与狐妖妲己的狼狈为奸;二是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共主,以救苍生,与杨戬(此沙饰)、哪吒(武亚凡饰)的紧密合作大战商军;三是西伯侯姬昌算卦的神道,其亲子姬发的逐渐醒悟起反朝歌。其间穿插了商王子殷郊反叛父王,掀起封神世界的风云变幻。三线承转启合无缝对接,无尿点,精彩纷呈,一气呵成,不仅贴合了观众对封神人物的想象也带来了史诗般的厚重质感。
2.神话故事与历史真实事件交相辉映
经典的人物和永恒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经过三千年的口口相传,从武王伐纣到封神演义,这些故事早已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我们为什么要重述这个上古时代的神话?因为它是关于生命智慧的故事,应该随时陪伴在我们身边”。乌尔善导演的原话道出了他要将封神搬上大银幕的艺术梦。
从2013年筹拍开始,他带领创作团队从电影剧本的潜心创作到海选演员(15000名演员海选)到精心打磨每一个镜头,拍出了这部《封神》,可以说呕心沥血,十年磨一剑。这一剑一亮相,就山呼海应,博得了中国观众的集体喝彩,38天24.55亿的票房不是创作团队去拉来的,是观众们自愿打卡走进影院观摩出来的。
很有幸我读到了乌导关于拍这部电影的“自白”:“我一直想拍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电影。我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神话史诗跟奇幻有所不同,神话不是由个人创造的,它是一个民族共同想象的结晶。史诗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历程,是一种高度的隐喻”。“神话史诗不限于年代,它触及的是整个民族世界观、心理结构、人物性格的原型。它不属于历史,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探讨的主题是关于我们每个个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必然经历的价值观的选择,善与恶的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应该站在当下,用今天的视角,重新讲述经典的故事,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
我太喜欢这段话了,我全部引用在此。我惊叹于乌尔善导演思想的深邃与现代精神领域接轨的高度契合,关于民族、关于个体成长、关于人性、善与恶的判断、自我认知等等,这些统统展示了乌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落俗流而独树一帜的高远大气。于是我们明白了,导演通过《封神》要讲述的不是某个简单的历史故事,而是透过这个历史真实事件去挖掘真正主导这些历史、神话人物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让我们站在今天时代的门槛上,眺望人性之大观的林林总总。
因此,我们不必去苛求哪个历史人物或哪件历史故事与上古时代有出入,或有偏颇,导演要的是站在今天的时代角度上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做出今天的解读。这是一桩很有意义的思想交锋和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的艺术尝试。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封神演义》小说中的神话故事与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碰撞与融合,二者撞击擦出耀眼的火花,照亮了那个三千年前的封神榜。比如殷寿商王怎样倒行逆施野心勃勃终于被亲子殷郊识破而背弃,被质子旅们不齿而分崩离析;昆仑仙人姜子牙有些道骨有些仙风与手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二郎真君杨戬和踩着风火轮能打能飞的哪吒大战商军团;比如会算卦的西伯侯姬昌(李雪健饰)礼贤下士,具有一代明君的潜质。他先被商王囚于羑里,后来被释放。他就是后来取代商的周文王。
比如年轻时的周武王姬发(于时饰)在一干质子旅中出类拔萃,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他爱父重情,坚定不移的相信父亲。他骗过殷寿王将父亲姬昌从商囚牢中成功救出送回西岐,为日后大周江山保存了血脉。
三千年的民间传说想象成真,恢弘史诗创新再现荧屏,开启了一个人、仙、妖共存的,属于中国人的波澜壮阔的封神世界。
3.回归心安处乃吾故乡
正如导演乌尔善所说“封神作为一部三千年的经典神话,讲述的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的永恒主题。我们的电影,不但要构建瑰丽的神话世界,更要以深刻的人性刻画为核心。在《封神第一部》中,我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讲述我们每个人必然经历的—鉴别真伪,抉择善恶,最终获得心灵成长的历程”。
乌导果然是高屋建瓴,为这部封神大片的首部定了基调:即描摹瑰丽的神话世界,更要深刻刻画人性的善恶、美丑,这样的人物才是立体的有咀嚼的味道。
你看哈,不论是费翔饰演的商纣王还是娜然饰演的狐妖妲己,他们在宫廷里形影不离,整日腻在一起,看起来商王对妲己言听计从,实则商王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者叫野心。他挑起质子旅对各自父亲的怨恨与杀心,逼迫他们纷纷拿起利剑刺死父亲,这就是他的恶,他要质子们只对他一个人愚忠。
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殷郊(陈牧驰饰)训练得骁勇善战,曾经还有几分崇拜父王。但是在父王的眼皮底下母后姜王后(袁泉饰)被妲己杀死了,他无动于衷。在他的眼里妲己能帮助他成就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死个女人又算得了什么。这让殷郊极度悲伤,他看穿了父王昏庸无度,倒行逆施,已遭天谴的末路,他奋起反朝,后下山助周武王克殷。这一对父子的恶与善的较量,最终殷寿败了,善终于战胜了恶,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另一对父子姬昌(李雪健饰)和姬发(于适饰)的深情款款,同气连枝很让人感动。殷寿下令让质子们手刃自己的父亲以表达对他的忠心,唯有姬发绝不从命,他灵机一动编了个理由,必须再细审父亲姬昌的造反细节,得以刀下留人。后来殷寿逼他杀父,他做了个姬昌的假人头骗过了纣王。
这几场戏很惊险也很精彩,表现了姬发高扬人性大爱的旗帜,他后来终于在仙人姜子牙及手下杨戬、哪吒的护卫下由长兄送来的雪龙驹带回了家乡西岐。他伤痕累累奄奄一息,是老马识途把他带回了家乡。此时父亲姬昌已经被殷寿骗食了亲长子伯邑考人肉饼而几乎要疯魔了。殷寿想这个疯老头也不会有什么威胁了,就放了他。
但见那西岐乃边隅粮仓,绿树成荫,稻谷飘香。姬昌启程去朝歌,告别国人时,关照长子伯邑考,天谴将至,让西岐全民努力种地,存粮足够三年。这也为日后姬昌灭商建大周埋下了伏笔。有人说编剧这个小心思不亚于一个彩蛋,漂亮。
电影结尾,片尾曲的歌词在屏幕上滚动,“少主回来了!”我的眼眶竟然有泪珠在滚动,姬发久经沙场,他经历了生死考验,他浑身血肉模糊,他终于回家了。他获得了心灵成长,他在下一部封神中顺理成章会成为大周的第二任国君,史称周武王。
你是天空
无言的召唤
你是父亲
沉默的誓约
你是光明
失散的孩子
追寻故乡不灭的光
寂寂远方
行行游子
过千山 稻谷香
漫漫长路终有尽
心归处是故乡
但愿黑夜终消散
但愿誓言永不悔
但愿初心永不忘
但愿明灯永不息
身归来
心安在
过千山是故乡
(本想分析几个人物形象,限于篇幅,计划下篇单独写老戏骨和新演员,写透写厚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