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是一份责任,战贫是一份担当,扶贫是一种情怀,驻村工作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与无数驻村干部一道,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且艰苦的战役的侯来猛,如今,这位扶贫战线的“老兵”,正与千千万万的驻村帮扶干部一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仍然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侯来猛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水务局于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派驻官舟镇灯塔村驻村干部。时年57岁的他,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一线,勇挑工作重担,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破解民生难题、提升幸福指数,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在官舟镇和舟社区,一幢幢安居住宅整齐排列,两旁小树抽出嫩绿的枝芽。在社区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闲话家常,几个孩子正相互追逐嬉闹,欢笑声不绝于耳。
(资料图)
“以前住的木瓦房,一碰上阴雨天,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如今,我们也住上了单元房,家具样样都有,水电直接入户,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居民鲁国云说。
鲁国云曾是官舟镇灯塔村村民,家里住的是瓦房,一碰上下雨天,屋内特别潮湿,就连铺盖都是潮的,晴天也难过,太阳把屋顶晒得吱吱作响,风一吹来,瓦片就哗啦啦往下掉,“住得既不舒服也不安全。”
“但当初动员其搬迁,可费了不少口舌。”侯来猛说,为了让符合条件的村民搬迁,一步过上好日子,“我们是嘴皮都磨破了”。
“我们在村里还有一亩三分地,也有菜园子,乡里乡亲也熟悉;但搬上了高楼大厦,人生地不熟,我们喝西北风?”面对驻村干部的动员,鲁国云大声说道,要搬你们搬,反正我不搬。
“你们世世代代住在村里,习惯了,故土难离,我们完全理解。但我们是往好的地方搬,往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地方搬。”侯来猛说,现在村里,一年能挣到那样钱,现在家庭开支大,入不敷出,政府是看得到的,我们来就是帮助大家改变这种现状和命运的。搬过去后,可以找个班上,孩子们也能在好的环境里学习生活,遇到困难,可以继续联系我们……
苦口婆心终于换来搬迁群众的动心,随后,积极支持配合驻村工作队进行搬迁工作。
如今,在和舟社区安家落户的他,也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单元房,三室一厅的房间宽敞明亮,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还安装上了闭路电视,随时随地都能用上热水。看着这一切,鲁国云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为了把日子越过越好,他还在社区的工厂务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悉,和舟社区是该县建设规模较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较多的安置点,现有搬迁群众1191户5916人。该社区立足实际,整合辖区资源,强化服务措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各方社会力量常态化开展就业服务、帮扶解困、上门服务等社会生活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上学、文体活动等社会后续保障服务上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度、满意度和幸福感。
同时,侯来猛与驻村干部一道多措并举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积极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经常对村委会、公路村道沿线、绿化带、村民房前屋后、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进行了清扫,除杂草、搬柴火、扫垃圾、擦玻璃……
大家通力协作,以整治一处、清洁一处、靓丽一处的标准,全力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工作队员到每家每户入户走访宣传,宣传美化环境、爱护家园、建设美丽庭院等有关规定和倡议,积极宣传健康环境理念。
好的村容村貌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好的庭院环境能够让人舒缓身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侯来猛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常态化引导、督促村民养成保护环境卫生意识,严格全天候保洁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家园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管是动员拆迁、硬化道路,还是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帮助关心孤寡疾病老人,侯来猛都是全力以赴,用心用情用力。
如今,时隔离村已有2年,但他时常接到来自村民曾新平、冉启耀等村民的电话,电话的那头,充满感激,满怀想念。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侯来猛对曾经的工作成绩看得很淡,他说,只要组织信任,我当勇往直前。
如今,年近花甲的侯来猛再次领命,站在新的战场——沿河思渠镇荷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记者手记:
驻村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成村里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放在心坎上,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把为群众服务、替群众办事,看成是尽公仆之责、做分内之事,不能心存恩赐思想、更不能求报答,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驻村干部要克服浮躁情绪,杜绝镀金心态,把到基层驻村作为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摒弃功利思想,真正在一线真“驻”实“住”,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做到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瀚泽
编辑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标签: